影评:爱森斯坦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

戴安娜‧奥维尔(Diana O’Dwyer)评论

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 film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执导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电影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表明社会改造不能单靠寡头领导,还需要群众的集体行动。可以看到导演在我们眼前创造了一部用电影语言作为前卫宣传的实验性作品。其中既有庆祝有俄国革命的激励场面,也有不能磨灭的背叛。

爱森斯坦受苏联政府委托,在1927年为革命十周年拍摄该影片,与著名的《罢工》和《波特金号战舰》二部影片一起被誉为无声电影的经典,也是革命时期创造力爆发的表现。至上主义和构建主义激发了一批前卫艺术家从革命中获得的创作灵感,包括在建筑、设计、摄影、时尚、绘画和戏剧等方面,并醉心于展现革命所带来的表达自由。革命时期的社会和性别改革(如实现堕胎权和跨性别身分认同权)即使在今天仍很激进,同样这些革命艺术的“超现代性”至今仍令人惊叹。

作为对无阶级社会的民主社会主义艺术形式的一种想像,建构主义强调功能性、社群性和再生性,高于装饰、个人主义和排他性。该理论体系出于一种政治渴求,勾画出未来平等主义的共产生活空间,建设了一批最原创、最有功能和最美丽的现代艺术作品。

尽管是一部画质相对较差的黑白影片,缺乏建构主义当代的时代性,《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仍通过视觉展现工人阶级在改变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而发展了社会主义电影事业。

影片拍摄于革命后不到十年,爱森斯坦通过拍摄同一条的列宁格勒街道,并动用了同一批当地曾推翻沙皇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工人阶级作为演员,有效地重新了呈现事件过程。这部电影的焦点一直是群众,镜头反覆聚焦在涌进历史进程的人潮。影片基本上不做个性人物塑造,个人的出现只是为了表现更大的社会或历史力量,即使列宁也没有被塑造为一个特定“人物”,只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用来激发和体现群众的革命热情。

这部电影大量使用了政治象征手法,以当代视角来说也是非同寻常的,当然电影没有对白也是原因之一。唯一的“对白”是转换场景之间的简短陈述,而没有角色也意味着电影必须找到其他传达讯息的方式。

爱森斯坦通过象征性蒙太奇手法制造并列场景,达到这一效果。他将抗议者在右翼报章办公室外被射杀的镜头,与脑满肠肥、带着新潮帽子的资产阶级冷笑着的画面不断切换。他将克伦斯基领导临时政府、科尔尼洛夫将军的未遂政变、拿破仑雕像和宗教圣像进行了滑稽的蒙太奇演绎。这一组具象征意义的镜头为电影注入了极大的讽刺幽默感。在革命群众像暴风雨般来到沙后匿藏在皇宫内卧室的那一幕里,也出现了这种表达手法。

斯大林主义官僚顽固地确立起来后,即使在列宁1924年逝世前,已经开始与上述一些具象征意义的方方面面发生冲突。爱森斯坦被谴责为“过度形式主义”,籍口是俄罗斯不民无法了解抽象意境,所以要一画公仔画出肠。事实上,斯大林主义试图对社会文化生活的一切方面施加平庸的正统观念,不容许任何讽刺或含糊的空间。

“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 film2

政党法令规定,艺术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束缚,以服务愈加不民主和反动政权的宣传。正如同性恋和堕胎被重新刑事化,爱国主义和父权家庭重新恢复,革命时期的无政府式的创造力被扼杀和压抑下来。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斯大林主义对我们看到这个版本的《十月》有什么影响。 爱森斯坦的原始计划是一个更加宏伟的历史史诗,不仅包括革命,而且包括内战。这将使托洛茨基的核心作用更加显得不可无视。我们也知道,在1927年11月7日,革命十周年纪念日最后一刻,导演被勒令删除所有关于托洛茨基的场景,据报斯大林本人出现在编辑室。托洛茨基五天后被驱逐出苏联共产党。

几个月后发布的官方版本至少剪走了四十分钟的镜头(被永久毁坏),并被广泛重新编辑。目前在互联网和DVD上的版本中都包含一张标题字幕,标明托洛茨基主张推迟革命而反对列宁,将斯大林伪造的历史概括在一个画面内。

即管如此,电影《十月》是一部开创革命艺术的作品。九十年之后,电影中遗留的斯大林主义疤痕也为它带来悲剧性的历史意义。

本影评首先刊登于2017《社会主义替代》(爱尔兰社会党杂志)。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