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列宁在火车上》—世界大变前的序幕
尼尔‧穆荷兰德
当1917年的二月革命在俄罗斯爆发、沙皇被推翻时,弗拉基米尔‧列宁正在瑞士流亡。当他在战争中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返回俄罗斯,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社会主义原则领导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作出的反抗之时,注定创下历史伟绩。
在《列宁在火车上》一文中,作者梅里达尔(Catherine Merridale)把列宁设法返回革命中的俄罗斯生动描绘为“一个改变世界的旅程”,尽管她对布尔什维克夺权发起了谴责。她指出列宁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国外返回俄罗斯,令布尔什维克在政治上重新定位,使他们能够领导千千万万的工农兵在十月夺取政权。
措手不及
当年食物短缺问题严重,加上无休止的战争造成生灵涂炭,但沙皇政权和英国外交消息人士对问题予以否认。所以当二月革命爆发时,他们都大多都措手不及。“当时的一个特点是,英国外交及情报机构完全不接受二月革命的定局(更不用说合法性了)。”梅里达尔写道。
列宁设法回去俄罗斯,并探讨了几种选择。他间接接触了恶名昭彰的阴谋家和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格尔方德(Alexander Helphand,也被称为帕尔乌斯(Parvus)) 。他建议列宁与德国政权达成协议,允许列宁和其他社会主义者乘坐“密封火车”穿越德国领土,返回俄国境内。
因为美国准备参战,忐忑不安的德国将领们采取冒险,希望列宁等革命者回国后会加剧俄国的动乱,迫使该国退出战争。他们的如意算盘翻倒了—— 后来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鼓舞了德国革命,推翻了西泽并令德国资本主义命悬一线。
梅里达尔形容列宁对于应否采纳此一建议极为犹豫,他担心会被政敌诋毁为“德国间谍”。但没有其他回国的可行方法,列宁很不情愿地采纳了计划。然而,他始终坚持完全政治独立于德国帝国主义及其利益。列宁继续撰写和公开谈论他反对所有帝国主义的交战国家,包括俄罗斯和德国。他坚持这些革命者在旅行中乘坐三等车厢,同时用粉笔在车厢地板上画了一条线,将俄国人同德国“军卫”分离开来。
梅里达尔详细论述了列宁的敌人在1917年指控他收了“德国贿款”。她总结道:“只有可能性和谎言,而没有真凭实据来支持这一说法”,用以抹黑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以及抹去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另外她评论道,相比起受英帝协助回国的“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列宁远不是帝国主义的奸细。普列汉诺夫“虽然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高调的主战派,是可以令其他社会主义者知道义务的爱国者。”
除了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后工人代表苏维埃会议成立了,作为与资产阶级当局对立的“双重政权”。但在3月27日,列宁的火车从苏黎世车站驶出的那一天,临时政府在“苏维埃的背书下”宣布继续战争。
列宁坚持认为,布尔什维克必须坚决反对当时领导苏维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梅里达尔形容,列宁对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摇摆不定越来越愤怒,特别是加米涅夫和斯大林。在《真理报》党文页面里,加米涅夫认为俄罗斯“仍然需要继续战争和打胜仗,但主要是为了捍卫革命的胜利……”
尽管加米涅夫被地方党部“审查”(“斯大林默默地抛弃了他”),直到列宁的回归前,布尔什维克一直迷失方向。 列宁“3月初的电报是明确的:不支持临时政府,不与其他党派合作……将资产阶级的权力转交给工人民兵或苏联的……”。“路线上完全排除与孟什维克的任何结盟。他坚持认为,这场战争是资产阶级血腥的冒险活动,而不是克伦斯基现在号召的革命保卫战。”
车站上的演讲
在到达芬兰站和彼得格勒时,列宁向欢迎的群众演讲,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准备。“他的口号感觉像突然的电击……一种对生命的召唤,对未来炫目的一瞥,令人开始私下产生怀疑。”梅里达尔写道。
最后一章里,梅里达尔表达了对列宁的政治敌意。她声称,十月革命是导致“独裁”的“政变”。她这样说,是在无视一场无数人参与的真正革命,并将早期的工人阶级统治与后来斯大林主义的反革命暴政混为一谈。然而,事实是,十月革命标志着工人阶级第一次成功夺权,并开始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發表迴響